行業觀察 | 當消費者讓AI做決策,“零點擊”時代來了
2025-08-15
2025年的消費市場,“決策權轉移”成為最不可忽視的趨勢——AI正從“輔助工具”升級為“決策中介”。從Perplexity計劃收購谷歌Chrome引發的行業熱議,到主流搜索引擎首頁集體植入AI搜索框,一場圍繞“AI中介”的流量爭奪戰已悄然打響。更具標志性的是,亞馬遜繼去年推出AI購物助手“Rufus”之后,今年4月正式測試由Agentic AI驅動的Buy for Me功能,允許用戶從其他品牌網站尋找亞馬遜沒有的商品,直接幫用戶下單。2025年Prime Day前夕,據第三方調研顯示,約33%的消費者已計劃使用Rufus輔助購物。
當消費者的購物路徑正從傳統的“搜索-篩選”轉向更直接的“對話-推薦”,一個關鍵問題浮出水面:品牌主想要觸達消費者,首先要過AI這道關。如何在新變局中獲得先發優勢?答案或許藏在“GEO”與“SEO”的迭代邏輯里。
要理解這場變革的核心,首先需要明確:什么是GEO?它與傳統的SEO有何本質差異?
GEO(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,生成式引擎優化),由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與普林斯頓大學學者于2024年提出,旨在通過結構化內容、可信數據源構建及語義適配,讓品牌內容成為AI生成答案的“標準信源”,實現“答案即品牌”的直接曝光。相較于傳統搜索引擎優化(SEO),GEO的本質是應對“用戶從‘主動搜索’轉向‘被動獲取’”的代際需求——當用戶不再需要“主動搜索”,而是“問AI要答案”時,品牌需要讓AI“主動推薦”自己,而非等待用戶點擊。二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五大方面:
GEO的提出并非偶然,其背后是用戶需求與技術趨勢的雙重驅動。根據多項行業調研,用戶搜索行為正經歷從早期的“泛知識查詢”(如“XX是什么?”)到“具象化決策輔助”(如“XX怎么選?”“XX哪個更適合我?”)的顯著升級。這種需求變化直接影響了品牌需要關注的搜索重點與內容布局。
從搜索引擎與社媒提問趨勢看,用戶高頻搜索場景可分為四類:
對比決策類:“XX和XX哪個更好?”“預算500元以內,性價比最高的無線耳機推薦”;
參數解讀類:“這款冰箱的‘一級能效’具體省多少電?”“相機鏡頭的f/1.8光圈適合拍什么?”;
場景適配類:“適合租房黨的迷你洗衣機有哪些?”“帶娃出行必備的便攜用品清單”;
風險規避類:“XX品牌最近有質量問題嗎?”“長期用這款牙膏會有副作用嗎?”。
以母嬰品類為例,新手媽媽常問AI:“1段奶粉和2段奶粉的區別是什么?我家寶寶6個月該換了嗎?”——這類問題的核心,是消費者對“專業建議”的強依賴。用戶不再滿足于“找到商品”,而是需要AI幫助“縮小選擇范圍”“理解復雜參數”“預判使用風險”。
當用戶的決策輔助需求倒逼AI成為“第一推薦人”,品牌的營銷戰場也從“用戶心智”轉向了“AI認知”。
那么,AI如何處理用戶需求?其底層邏輯可簡化為“拆解問題-分配任務-匹配答案”:非聯網模式下,AI從訓練數據庫中檢索推理;聯網模式下,則調用互聯網最新內容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大模型的信息偏好、用戶的提問側重會導致推薦差異。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研究發現(論文《What Is Your AI Agent Buying? Evaluation, Implications, and Emerging Questions for Agentic E-Commerce》),AI購物助手存在明顯個性化偏好,不同模型對于相同商品可能做出不同的推薦決策,且對商品在頁面的展示位置極為敏感。這意味著,品牌需要從“內容創作”延伸至“算法適配”:不僅要生產高質量內容,更需要確保內容在不同模型的“高權重來源”中具備高認知度與可信度。
通過AI構建品牌認知,與消費者產生深層次連接,品牌需要把握三個關鍵:
一、深入洞察消費者在AI平臺上的搜索意圖,全面評估品牌在各主流AI模型中的認知現狀,建立Baseline;
二、基于評估結果,制定有針對性的AI傳播策略,確保品牌信息能夠有效觸達AI;
三、從AI引用的信息源入手,以高質量的品牌內容,持續積累AI對品牌的認知資產。
從推薦到下單,AI驅動的消費決策鏈條依賴平臺與數據的深度互聯互通,這條路仍處于探索期。但數據洞察始終是連接機器與機器、品牌與消費者的核心紐帶——沒有數據,就沒有AI時代的品牌管理。依托強大的AI與數據分析能力,明略科技將助力品牌“被看見”“被信任”“被選擇”,在AI時代構建可持續的認知優勢。
信息填寫